“世界铜王”王文银:摁下快进键助力疫后经济复苏

来源: 2020-05-23 09:36:40  
“世界铜王”王文银:摁下“快进键”助力疫后经济复苏

本报记者/陈佳岚/深圳报道

疫情期间世界500强企业家是如何度过的?

“我读了一百本书、考察了全国20个省份、投资了一大批项目。” 5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正威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这位屡创传奇的商界“魔术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没有停歇,反而比平时更忙碌。

“一日不读书,没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学习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方法,学习力和创造力代表企业的未来。”酷爱读书的王文银指着办公室里一排排书架上那些被做了密密麻麻学习笔记的书籍说道。

相比于读书,王文银独特的商业智慧亦令人折服。自今年二月以来,在不少企业选择收缩的情况下,正威集团“逆势”生长,积极复工复产的同时,推进了数十个项目,涉及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文化、健康等众多领域,总投资数百亿元,摁下了发展“快进键”。

“忙这三个月,比忙三年、十三年管用。”采访中王文银坦言,这源于他的危机意识。在王文银看来,危机和机遇相伴相生,只有70%的人能看到危机,10%的人能知道危机的变化,而知道危机机遇拐点的人则是万分之一。

目前,正威集团已告别单一的铜产业模式,实现了从区域的、单一的行业到世界的、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蜕变为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材料完整产业链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集团。在王文银的带领下,2019年正威集团实现营收逾6000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119名、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第2名,成为了中国智能制造的一面旗帜。

把疫情损失夺回来

“越是全球经济形势高压下行,越是正威集团发展的全新机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王文银信心坚定。

2月3日,正威集团召开董事局会议,明确2020年生产经营目标方针不变,对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部署和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坚定不移。

疫情发生后,正威集团紧跟国家步伐,王文银亲自挂帅、亲自安排,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抓好落实,取得两万余名员工及十几万名员工家属均保持“双零”状态,无一例疑似及确诊病例的成绩。

严抓疫情防控的同时,正威集团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将复工复产工作提上重要日程,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夺取了疫情防控、复工复产、项目建设“三条战线”全方位胜利。

2月26日,正威集团在福建宁德投资60亿元的福安正威电子信息新材料科技城项目奠基,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不低于300亿元。活动现场,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委市政府领导参会并讲话,为企业发展提振了信心。这个作为全国首批复工复产企业的历史画面被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记载。王文银表示,在国家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重考验的重要时刻,正威集团要挑起大企业的使命和担当,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的建设速度,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话音未落,两天之后,正威集团另一个项目——江苏海威光电项目开工。在经济下行压力中正威集团并未停歇,而是加快落子速度,“逆势”而上。

除项目开工,自2月以来,王文银还带领正威集团相继在枣庄、滕州、广州、天津、岳阳、昆明、新乡、沈阳等地签署合作协议,在全国多个省市谋篇布局,为各地疫后恢复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很多企业家在疫情期间根本不走动。中国有30多个省,我走了20个省。”王文银表示,“忙这三个月,比忙三年、十三年管用。”

在王文银看来,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既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证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危机中把握机遇

从身揣500元去深圳打工,到身家千亿,带领正威集团跻身世界500强,王文银对经济发展的危机与机遇有着深刻认识和把握。

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时,社会经济萧条,企业纷纷缩紧银根。但王文银却在危机中看到了转机,认为这是低成本扩张的良机,他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进100台设备,大幅提高企业产能,客户纷至沓来。经济复苏后,电源线市场需求旺盛,快人一步的王文银赚得盆满钵满,名声大振,产值做到了10亿元。

2003年非典暴发,股市大跌、经济低迷,各类企业放慢投资步伐,资源价格跌入低谷,铜矿价格跌幅惨烈。但王文银认为“如果世界被毁灭,要钱有什么用?不如买矿!”他先后买下国内几座大型铜钨矿山。之后,铜钨矿价值翻番,前期投资获利丰厚。王文银还开启铜矿开采业务,打通铜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一举成为铜行业的最大“庄家”,产值做到了百亿元。

2008年金融危机时,王文银在全球寻找优质标的,将美国、欧洲的铜加工企业收入囊中,设立多个海外总部;开发铜精深加工制造的全产业链园区等多个大型优质项目。随着铜价触底反弹,王文银又以高价将铜出手,正威集团一跃成为千亿级企业。如今,正威集团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平方公里商业开发园区,100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园区,1000平方公里采矿区,1万平方公里矿区,10万平方公里探矿权,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逾10万亿元。

“企业经营要做到吃着碗里的、煮着锅里的、种着田里的、看着缸里的、盯着厂里的、想到仓里的。当你说没机会时,你已偏离了市场。”王文银告诉记者,要想成为把握危机和机遇变化趋势拐点的那一小部分人,最重要的是平时要有危机思维和抓住拐点的能力。

在外界看来,王文银的“铜业帝国”崛起,与其擅长在危机中“弯道超车”有关,不明真相的人将此戏称为“豪赌”。

事实上,成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而需要细细打磨,一步一个脚印。王文银的成功是点点滴滴积累的一个个真实反映,是王文银对人生、企业、行业、国家和世界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

王文银在二十余年商业经历中,总结出了企业发展的五大规律。他说,企业如果要做到十亿的时候,就要把人生成长的规律掌握好;如果要做到百亿的时候,就要把行业的规律掌握好;如果要做到千亿的时候,就要把经济的规律掌握好;如果要做到万亿的时候,就要把国家经济增长的规律掌握好;如果要做到十万亿的时候,就要把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掌握好。

他强调,企业如果有一件事必须做,就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好;有两件事要做,就要把人管好、把物管好;有三件事要做,就是抓住现金流、利润率和成长性;有四件事要做,就是投资控股、融资变现、规模经营、专业分工;有五件事要做,就是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本人努力、亲人监理、小人监督。这些在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可找到其隐含的哲理。

加码高附加值项目

正威集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二字。王文银对此颇有心得。他说:“什么是创新?创是更新知识,新是启迪智慧;创是理论突破,新是实践改变;创是发明专利,新是产品迭代;创是把钱变纸,新是将纸变钱;创成功的可能性有99%,新成功的可能性只有1%,创是容易的,新是艰难的。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自我革命,才能持续发展。”

创新的力量无穷大。王文银介绍,普通的塑料1000元一吨,正威集团生产的聚酰亚胺能卖到100万元一吨,甚至数百万元一吨,价值实现了千倍增长;普通铜矿石只要150元一吨,正威集团生产的精密纳米铜线可卖到500万元一吨,价值实现数万倍增长;普通沙子不值钱,正威集团将其做成几万元一块的高端芯片,价值实现了不可估量的增长。这是正威集团产品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纵观正威集团近年来的项目投资建设情况,以金属新材料、聚酰亚胺等非金属新材料及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项目呈爆发式增长。

其中,在材料行业尤其是金属新材料领域,正威集团自主生产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纳米铜线等系列高精密度新材料产品,技术水平世界领先。“铜价5万元一吨,我们把铜做成500万元一吨的纳米级精密铜线,比头发丝还细1/10,是半导体封装专用材料;我们在福建宁德布局的铜箔,一个铜箔才一个μm(微米),领先世界5年的水平。”王文银拿起手中的产品向记者介绍。

当前,作为甘肃省龙头企业的正威兰州项目公司正在建设一个一公里长的全球最大的单体高导新材料生产车间,制造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该项目已做到了第五期。正威集团在安徽铜陵成立的全威公司,也凭借其强大的企业实力和高端产品优势,连续10年蝉联安徽民企百强榜首,是安徽省第一家年营收超百亿的民营企业。

在以聚酰亚胺为代表的非金属新材料方面,正威集团实现了“自主生产、低成本取代进口”,旗下的华威聚酰亚胺公司采用了“交钥匙工程”的国际技术和成套装备招商方式。同时,正威辽宁聚酰亚胺基地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和辽宁省科技专项支持,产业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低成本可塑性聚酰亚胺树脂、宽幅高车速聚酰亚胺薄膜设备成套技术赶超了世界先进水平。

王文银告诉记者,正威集团打造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所有营收没有应收账款,其讲究的是排队经济。从早期初级铜矿登上产业链顶端,正威集团实现了全产业链、高附加值延伸。

“一个企业的学习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代表未来。”王文银认为,“做企业一定要自我淘汰,你不淘汰自己,别人就淘汰你。”从最初租用厂房生产的1.0版本,到如今产、学、研、居、旅、商、物、贸、金、总等元素整合一体的5.0版本,正威集团从未停止创新发展的脚步。

除了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正威集团的战略布局也“紧跟”国家大政方针,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援疆”“新旧动能转换”“粤港澳大湾区”等重要战略部署,正威集团在兰州、乌鲁木齐、济南等地纷纷“落子”,布局了兰州新区正威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威新疆“一带一路”产业园、山东正威光电集成集群项目产业园等大批项目。

如今,正威集团实现了从实业资本到产业资本、产融资本、类金融资本发展,下一个阶段要实现金融资本的跨越。未来,正威集团发展是“一体两翼”,即以矿产资源为主体,“两翼”一个是工业,一个是金融。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2019年,正威集团在资本市场频频布局。王文银告诉记者,“未来我们不但要批量生产上市公司,还要和类金融公司合作。没有金融等于只有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我们下一个30年是比翼齐飞,一边抓实体,一边抓金融,以资源作为全球发展的主体。”